本校於30日舉辦110年度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共同培力系列活動第三場次暨臺日論壇「全校型在地實踐課程模組」活動,由暨大通識教育中心劉明浩助理教授,說明近年暨大擬定了水沙連發展計畫,也將教學視野轉向在地,逐步建構起水沙連大學城的願景,透過大學的在地性優勢,深化在地研究與在地知識傳遞,促使大學與地方積極交流,達到共學、共好的目標,透過各領域的學生與地方進行互動,進而培育出未來需用的人才,也使學生在畢業即就業時,願意選擇留在地方就業,促進社區產業發展,完成建立大學城的最終願景。
透過R立方學程規劃,從探索校準、調查方法、知識應用以及創新實作四個階段,以大量的在地相關課程讓學生與地方間擁有更充分的認識與互動,並採用一定的調查技術與方法,來確立地方的問題,透過各個不同領域的學生,發揮各自的專業知識應用,最後將知識投注在社會實踐與創新實作案例上,使得學生與地方社區具有更深化的關係,進行選擇在地方就業,達到大學培育地方人才的目標。基於近年學生對於地方課程的活絡,以及既有學程的框架下期許成立水沙連學院,希望延續學生與在地的鏈結,透過碩士學位學程培養出地方鄉村發展的高階人才,讓更多人重視地方的發展與關心地方的議題。
同時也邀請暨大教務長兼教育學院楊洲松院長,說明學院內學士班學生如何投入社會參與,也將院學士班新生直接帶往偏鄉當地,透過實際赴場域進行服務學習體驗,透過現場的觀察、發現問題,並從中需取學習經驗,讓學生在實務的經驗裡,反思在往後教育區塊,如何尋找到自己的定位,日後在校內培養具備專業知識與技能,其課程的安排也參考史丹佛大學2025願景計畫,將課程選擇更彈性化,使學生學習變得更具意義且有明確的方向,透過學生培養具備二至三個專長,藉由輔導平台媒合至場域進行實習實作,更加確立未來就業的定位,繼續參與與社會實踐價值相關或是教育研究相關的工作,孕育出地方未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