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研討

時勢造英雄―危機時學以致用的亮點人物

先教師、中課程、後學生

    「地方產業創生與永續發展-南投縣鄉村旅遊深耕計畫」之國際鏈結子畫原訂109年度以信州大學姊妹校為核心,進行教師層級的地方創生案例研究與教學設計實體交流。所以規劃4月中旬遣送三位管院教師前往日本參訪,將所學帶回學校分享後,開設相關課程、培育未來交流學生。

     受疫情影響中止實體交流時,子計畫決定根據目標管理法,扣緊核定計畫書的三大質性指標:「深化臺灣經驗、學習日本地方創生經驗、規劃對日地方創生微學程」,在預算範圍內進行量化指標調整。而首要之事,便是活用現有資源,達到學習日本相關課程經驗、尋找適合的學生人才、並且蒐集對應的臺灣課程教材目標。

     為了能夠在2021年輔導出得以派遣日本的菁英學子,我們在教發中心支援下,籌組「臺日大學社會實踐之理論與實踐研討教師專業社群」,並且邀約具有日語能力檢定1級和2級能力的學生參與討論。


師生同步:共學地方創生課程設計

    2020年4月15日召開第一次工作會議,由童靜瑩和林怡資兩位教師,以及李恩新、陳穎儒兩位學生自願導讀,並在5月13日第二次會議報告由信州大學林靖人教授撰寫的〈信州學院(Shinshu Academy)構想及地方戰略專業研討課程〉一文。該文將說明信州大學在文科省COC+經費下,如何規劃「內山經濟發展、藝術文化、環境共生」三大議題的在校生與社會人共同學習的未來學課程。

    童靜瑩是計畫聘僱之專案人員,自2019年起便與本校水沙連人社中心一同參與「臺日大學地方連結與社會實踐聯盟」籌備事宜,在實體交流中斷之際,責無旁貸,應將所知所學透過社群活動分享給有意願開設國際鏈結型地方創生課程的教師們。

    林怡資兼任助理教授則是感念在京都大學進行博士論文寫作期間,日本師生大方分享防災教育場域和研究心得,因此只要有機會,很樂意作為臺日研究橋樑,協助知識交流。

    經濟所李恩新從京都產業大學交換留學回來,身為水沙連研究獎助生,很願意把握機會繼續接觸日本課程或研究論文,藉此磨練自己的日語讀解與翻譯能力。同樣在經濟系葉家瑜主任推薦下參與教師社群的大二學生陳穎儒,高中畢業便取得日語能力1級檢定資格,但屢次與留日機會擦身而過。得知校內有培育臺日交流人才的資源時,決定好好利用並充實自我,一邊與老師們學習,一邊提供翻譯與報告協助。

 教學相長:參與是收獲的開始

    5月13日的報告4人組,在10天前完成分配章節的翻譯文稿;5月6日編排報告章節PPT,當日針對共通用語的字詞統一與內容理解進行討論與確認。並於晚間下班之際,錄製EverCam影音檔,以便讓無法出席的社群同仁,日後有管道參與學習。

   5月13日討論熱烈

    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共產出55頁報告投影片以及將近27分鐘的教學影片。5月13日討論後,蒐集四大問題,作為5月27日與信州大學線上對談材料。問題包括:

 1.信州大學未來學的營運細節:如師資、經費、學生來源、現況等。

 2.偏鄉在無法世代傳承的前提下,老農須致力於延續自己的生命。故想了解健康長壽學群的未來規劃。

 3.藝術文化與地方連結的課程成果是否有具體作為案例可供參考。

 4.推動聯結地方發展的課程規劃,需要在大學行政及制度基礎上來發展,故想知道信州大學有沒有上位管理層的文化價值觀做為引導?此外,信州大學在參與地方發展時,如何整合?營運的網絡如何建立?又由誰主導?

    討論結束後,陳穎儒說:「報告及錄音完後覺得相當有成就感。我負責的部分皆屬意見調查的圖表,使我看見了當地許多地方問題與居民所盼望的解決方案。若是在埔里乃至於台灣其他類似地區有相同地方問題並加以解決,想必能為地方創生帶來莫大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