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鄧琳穗、邱雅嫩、楊芝涵 編輯:童靜瑩
照片來源:水沙連社區大學埔里校本部數位攝影班
(指導老師:張健龍)
曾聽聞:「沒有一個客家人沒吃過鹹菜的。」這句話反映了客家人勤儉持家,也說明客家人的飲食與醃菜密不可分。客家人早期因生活清苦,常有被迫遷徙的狀況發生,為了「有食當思無食之苦」,於是以「曬乾」與「醃漬」長期保存食物,衍生出獨特的醬缸文化。「醬與缸」是一種不可分的關係,醬是上天賜予客家人的產物,有醬才有缸,「醬」入缸,可以控制溫度,讓醃漬中的食材呼吸,加速發酵過程。
店家介紹
家味香客家廚房的店名源自老闆的媽媽想要有家的感覺,所以用「家」來開頭,堅持所有的料理都不用加工品,只用自家醃漬食材,搭配當季的新鮮蔬果來開發菜色。老闆說:「我們不忘記原先的初衷,淋漓盡致運用客家特色的醬缸文化,做出屬於埔里山城的客家味。」。秉持店家的堅持,這次菜餚中加入梅干、桔醬、福菜、醬冬瓜、樹子醬等客家醬菜,表達對埔里鎮的回饋。
主廚介紹
主廚詹志強原本是水電工學徒,有一次母親生病了,回到家中幫忙母親備餐,投入餐飲業後就做到現在。主廚認為做菜的方法,即是以簡單為主,且不要加入過多的調味料,因而失了食材的本味,食材也盡量取用隨手可得的食材,新鮮至上。
近五年來,為了精進自己的廚藝,積極參與各項國內外比賽。到國外參賽時,都會提前到當地市場採買食材,試著煮看看能否融合客家文化和外國人口味,或是研發符合臺灣市場的潛力菜單。一路走來,詹主廚深深體會在創新前提下融合文化口味的難處,但這仍是他未來努力的方向。
料理介紹
1.搖滾客家
2017年臺灣美食展冠軍菜。菜名「搖滾」是指享用之前要先將玻璃罐拿起來搖一搖,使裡面的食材均勻混合。裏頭是店家自製的優格醬和埔里在地小農栽種的生菜,搭配藍莓,以及新鮮清甜的紅龍果更加爽口,有益健康養生。
2.擂茶御飯糰
為2019國姓廚藝比賽的冠軍菜。擁有2千年以上歷史的擂茶,因新竹北埔而與客家文化緊密連結。這道菜以近二十種豆類與中藥材磨成粉後混入綠茶粉製成擂茶粉。白飯包入切碎的梅乾菜和香菇,再下鍋微炸,抹上薄薄一層素食沙拉後裹上擂茶粉。入口時有點苦,之後會散發出淡淡的綠茶味。
3.新閩客原鄉一家親
結合埔里多元族群特色的一道冷菜,由越南春捲皮、閩漢水里香蕉、客家桔醬以及原住民過貓山菜組成。春捲皮放進冰箱保鮮過,所以表面非常有嚼勁;水里香蕉香味十足,口感濃郁滑順之外,也讓所有食材融為一體,是此菜的亮點。
4.老湯福菜盅
客家傳統燉煮湯品。蘿蔔、豆皮與豆輪先滷再炒,讓食物本味更加突出,燉湯就會更鮮甜濃郁。福菜其實是芥菜,是客家飲食文化的重要元素。芥菜幼苗切碎醃漬拌炒肉末,就是經典的雪裡紅。成熟期的芥菜刨片即是刈菜或是秋冬年節的長年菜;加粗鹽,用石頭重壓一週放於屋簷下行光合作用成了酸菜;經曝曬收回三遍便是福菜。乾癟無水分的福菜稱為梅乾菜,顏色越深代表存放的時間越長。
5.苦盡甘來
苦即是苦瓜,甘是回甘的醬冬瓜。苦瓜會先經過3道工法分別為煮、炸、滷,填入板豆腐、芹菜、蔬菜與薑內餡後蒸熟。主廚說工序多的菜餚,口感會出現多種層次。苦瓜外軟內爽,放上鬆軟的豆腐蓉,再由微甜的碎枸杞帶出甜味。以埔里龍鬚菜當做底盤點綴,味道雖不明顯,但爽脆度更能凸顯食材取之當地用於當地的新鮮。
6.彩柿
柿子量產滯銷時,各地的節儉客家人會用不同做法製成柿餅,而埔里則是做成果乾。主廚以新鮮、甜度十足的柿子入菜作為底層。上方是蒸熟地瓜、馬鈴薯、芋頭泥分別和上薑黃粉、綠茶粉、竹炭粉,所製作出的五彩繽紛料理。最後以金桔蜜餞點綴,加上沾滿黑芝麻和白芝麻的長餅乾,增添擺盤層次。
7.群蔬醬冬瓜
以埔里食材加上客家醃料醬冬瓜合炒的蔬食。清淡的筊白筍、彩椒、百合、蘆筍因為醬冬瓜的香氣與鹹度而讓本味更佳凸顯,吃起來口感清脆。
8.醬豆腐貽香香菇
這道料理包含各種埔里菇類食材,加上秋葵,先炸過再拌上醬豆腐使其入味。醬豆腐的味道濃郁,與其相競,秋葵本味先行,菇類則在醬豆腐的味道之後慢慢透出。
9.樹子醬娃娃菜
娃娃菜產自埔里大坪頂,樹子則是客家的元素,將娃娃菜剖半放入炒香的豆皮, 麵腸和豆類製品。每一口娃娃菜都有濃濃的高湯味,爽脆的娃娃菜和素料一口吃下,家常味瞬間在味蕾迴盪。
10.牛汶水和九層糕
經典客家甜點。圓盤內的牛汶水,比喻甜點加入薑汁黑糖水與堅果就像牛在田中休息玩水的樣子。口感像麻糬,加入薑黃、擂茶和泡過酒的紅麴,味道更香,顏色更明顯。店家的牛汶水比傳統作法更小些,食用時更好入口。九層糕白色部分是鹹的口味,黑色則是黑糖,為求糕點口感,店家只做五層,吃起來更鬆軟彈牙。